一家承諾經營百年的新店,
落腳新竹湖口百年老街;
幾個不再年輕的小伙子,
以全部的資產和生命的熱情,
承接失重的傳統口味。
∼豆之味∼
當機械的方便快速取代了一心一意的手工製作,手工豆腐的濃郁黃豆香、細緻又質樸的口感,似乎已漸漸消失在我們的飲食生活中,然而,為了重拾那迷人的古早味、為了承接幾乎失去的傳統,「豆之味」的幾個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個被機械文化淹沒的行業。
「豆之味豆腐坊」的負責人是對年輕的夫婦,先生黃學緯本是農學、園藝出身,曾指導農人種植天然黃豆,不過,因為有成本高的顧慮,農家們較無法放膽去做,於是他開始研究天然黃豆,企圖尋找天然黃豆的使用方式,因為有人使用就會有原料的需要,沒想到研究著、研究著,他和妻子就一路栽進製作手工豆腐的世界了。
為了提倡健康生活和優質飲食,「豆之味」的手工豆腐使用由國際OCIA認證的美國天然黃豆,全都是優質食用級的,提到黃豆的挑選,黃學緯夫婦可真是砸下了許多時間、金錢和心血,經過不斷地嘗試才找到他們滿意的品種。此外,手工豆腐也絕不添加化學消泡劑、防腐劑、雙氧水等物質,因為如此,豆腐必須當天製作,當天出貨。
製作豆腐必須一大早開始,所以黃學緯在清晨四點多時就得起床,並開始忙碌的作業。在那不大的廠房裡,有一部相連的機器,它可以將黃豆初步磨成生豆漿(即豆汁),然後經由過濾、烹煮,熱騰騰的豆漿會從機器末端的水籠頭滾滾流出。其中,豆漿的濃度是製作豆腐中需特別留意的一環,若太濃了,就得先將豆漿分成兩桶,再煮新豆漿分別倒入原先的兩桶裡,調整至適合的濃度。
煮好的豆漿,要先稍稍放置一會兒,再加入適當的鹽鹵使豆漿凝固,等豆漿凝固得差不多,一桶嫩嫩的豆腐花於是形成,嘗起來類似豆花,只是多了濃濃的豆香味兒。接著,就要進入豆腐製作的下一道手續,只見黃學緯將豆腐花直接用橫板隔出適當的厚度放到模子裡,再用做豆腐專用的紗布包好,一個一個模子疊好後,開始施壓,使其釋多餘的水分,約莫二十分鐘左右,漂漂亮亮的嫩豆腐就成形了,最後就只剩下切塊和急速冷卻、裝盒的過程。
黃學緯表示,製作老豆腐和豆干的過程也差不多,其中的差異就在於要將豆腐花弄碎到什麼程度,弄碎豆腐花的用意在於釋出水分,弄得愈碎,製成的成品含水量就愈少,而嫩豆腐幾乎都不弄碎,可知其含水量最多,黃豆的濃度最低。
除了自製豆腐,黃學緯幾人還在湖口老街的小店面,開發起豆腐料理:豆腐包酥脆和香嫩的口感兼具,滋味極佳,不過,素食者可能就不能食用了,因為內餡是碎肉末,不過,沒關係,柔軟滑順的豆腐腦,配上高湯,也是相當人氣的商品。
現在,「豆之味」除了有豆腐相關產品之外,還有豆漿、豆花、陳釀豆腐乳和豆腐天婦羅、豆腐腦……等,想要吃美味、健康兼具的豆腐產品,不妨試試「豆之味」的傳統風味吧!手工製品,最重要的就是在於「用心」、「有心」,而黃學緯夫婦的心意,也老老實實、真真切切地呈現在他們的製品中,相信享用過的人都能夠深深體會!
【文:VegePlanet Carol Kao-圖:素食星球】
● 請尊重著作權,欲轉載使用請聯繫素食星球喔∼ |